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:累计培育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(系)68个
2025-10-22 20:13
10月21日,以“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产业”为主题的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,在黄三角农高区召开。会上,发布了《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(2025)》、《中国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(黄河口滩羊)》。
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,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和粮食增产的“潜在粮仓”。黄三角农高区是全国唯一以盐碱地为专业特色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,正以科技为犁、以产业为种,加快盐碱地技术创新与特色产业发展。
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集聚全国顶尖人才团队,搭建了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,推动人才、技术、资本等要素向盐碱地集聚。截至目前,黄三角农高区已组建科技创新团队46个、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1197人。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核心攻关团队及“1+3+16+N”协同创新网络,探索构建起“五位一体”的盐碱地育种创新体系。已累计收集保存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3.5万份,筛选711份耐盐碱优异资源并面向全国发布,累计培育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(系)68个,在全国推广各类新品种、新技术2632万亩。
围绕水资源约束、多障碍叠加情景下盐碱地产能快速提升难题,黄三角农高区加快技术突破,可实现中度盐碱地“两年高产、长年稳产”,重度盐碱地“当年中产、多年不反复”,具有显著节水、节肥、增产效果。
得益于一系列科研成果,东营区域内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成效显著,到年底预计新增耕地3.5万亩、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.6万亩。